close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社論-大陸經濟治理面臨的嚴峻考驗

變遷是天底下萬事萬物常見的規律,盛極多時的中國大陸經濟,恐怕也不例外。8月11日人民幣啟動對美元的匯率顯著貶值,以及接二連三的股災,特別是8月24日「黑色星期一」,歐美與亞洲股市接連暴跌,包括中國上證指數下跌幅度竟達8.49%,幾乎打掉2015年以來的漲幅。這些金融動盪究竟預示著什麼樣的訊息?對於已和中國大陸經濟關係高度密切的台灣,自是必須加以留意與重視。

工商時報【主筆室】

內容來自YAHOO新聞

中國大陸金融隱憂的根源,在於數目仍高達15萬5千家,但經營效率相對低落的國有企業。這些國有企業貢獻大約4成的GDP,卻擁有超過6成的銀行貸款份額,且適用條件極為優惠,造成民間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借貸困難,2011年底開始的溫州企業倒閉潮,其實只是冰山一角。

總的來說,中國的經濟轉軌已經到了「深水區」,特別是國企與金融體系改革。至於傳統的投資帶動成長模式,已經造成產能過剩、投資低效率等後遺症,未來勢必走向消費與服務業等內需帶動、民間企業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,但這也將伴隨著中產階級興起,逐漸提高對環境、生活品質乃至國家治理的要求。

雖然大陸民眾擁有股票的比率只是少數,股市總市值只達GDP的1/3,遠遠不及歐美日等債務協商國大都超過100%,加上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仍未上軌道,股市的表現和經濟基本面的健全與否,往往是兩碼子的事。另外,企業取得資金大部分仍是透過銀行的直接融資體系,債務槓桿不高,因此股市動盪,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有限。即使如此,大陸股價重挫風暴,卻也延遲了部分企業的IPO計畫,不利於產業長遠發展。

最後,轉向內需的過程,勢必只能接受經濟成長率較低的「新常態」,此一情勢是否能夠滿足人民需求,也將構成極大挑戰。參考其他先進國家經驗,一旦經濟情勢不佳,大陸執政當局難免就會面臨政策誘惑,回到以投資和出口來帶動經濟成長的傳統老路,則過去曾經遭遇到的問題,恐怕又要再度面對。

另外,上次全球金融海嘯期間,中國為因應2008-2009世界經濟衰退,透過銀行信用擴張來刺激內需的作法,不僅助長了房地產市場泡沫,更導致實際負責執行的地方政府陷入財務危機。

根據國際投顧公司麥肯錫研究報告,包括家計部門、公民營企業與各級政府在內,中國總體債務佔GDP比率在2007年達158%,到了2004年此一數據已攀升至282%,在全球主要國家當中排名最高。過度膨脹的信用,確實已為中國的金融體系增添不穩定的因素。

再者,今年年初,中國大陸不動產市場連續15年的高行情也開始「下行」,無論是成交量或價格都走跌。比較起來,貢獻GDP高達1/4,且和銀行體系往來密切的不動產市場,已經形成的泡企業貸款沫一旦破裂,作為債權抵押品的土地和房子價格崩跌,鉅額的呆帳將跟著產生,對經濟的影響就會相當嚴重。尤其是地方政府高度依賴「地方融資平台」來維持財政運作,走低的不動產市場,只會讓地方政府的債務更加嚴重,形成財務黑洞。

由於地方政府陸續出現償債危機,從2012年起,中央允許包括上海、浙江、深圳、廣東等四個地方,先行試點限額發行地方政府債券,用意即在緩和地方債務問題。但這絕非長久之計,因為地方政府向來缺乏財政紀律與節制力量。

為了根絕地方融資平台所產生的弊端,重整地方政府的財政結構,大陸國務院正在考慮是否由房屋貸款中央來課徵不動產稅,再將稅收移轉地方政府。但由於目前不動產價格正值下跌階段,需要北京強烈的決心才有可能實施。

北京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、同時也是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李稻葵,日前在金融時報發表文章認為,這些金融動盪只是短期的調整現象,仍不足為懼,但他也同意,中國經濟已進入到一個相當棘手的階段。

大陸經濟學家吳敬璉形容中國股市,主要仍是「國企圈錢」的途徑,融資國企的功能突出。國企的融資問題,也讓大陸的金融體系運作,帶有強烈的「財政」帳房色彩,難以自主與健全發展。為了紓解產業資金不足的問題,多年來官方鼓勵民間將存款投入股市,公然做多,並藉由銀行貸款、保證金融資等方式,擴大財務槓桿,導致融資餘額一年內暴增10倍,成為中國股市在過去一年上漲的主要推手,同時也埋下股市泡沫的險象。


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社論-大陸經濟治理面臨的嚴峻考驗-215004170--finance.html


ED7BFA1FD152FF72
arrow
arrow

    y00cs6co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